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照夜白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942

流失过程

晚清时期,《照夜白图》从清宫流散出来,浮沉若现。画卷上留下的“恭亲王章”和近代画家、清室后裔溥儒的“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为研究者留下一丝线索。20世纪初,溥伟为了密谋复辟清室,四处筹集资金。于是便开始变卖恭王府中收藏的奇珍异宝,《照夜白图》也随之浮出水面。20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对于古都丰饶的文物收藏垂涎不已,大肆掠夺。紧张的局势使溥伟日渐感到所藏书画已不安全,加之依旧急需用钱,便开始变卖书画。这一消息很快被英国收藏家戴维德知道,他立刻委托上海古董商人叶叔重赴京代为求购《照夜白图》。几经周折,溥伟终将此作转让给了叶叔重。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听说此事后万分焦急。他在当时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余在上海闻溥伟所藏韩干《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张伯驹的努力落空了,心痛不已。《照夜白图》遂流转沪上后被卖给英人戴维德,流失海外。几经周折之后由迪隆基金会(The Dillon Fund)于1977年捐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照夜白图》描绘了一匹骏马“照夜白”的形象。 为了在白绢上表现这匹白色的宝马,作者在描绘马时,通过工笔重彩手法,经过巧妙构思、对比手法,选取马鼻被拴的情形,不仅可以表现出“照夜白”的桀骜不驯,在色彩处理上还可以利用马桩的深色调衬托出马的矫健造型,在手法上做减法,达到美妙的画面平衡。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全画只在画面略微偏右的位置描绘了一匹骏马的形象。这匹骏马被拴于一根马桩之上,明显可以从画中感受到它不甘于束缚、怒目圆睁、昂首嘶鸣,飘逸的鬃毛、耸起的耳朵和抬起的前蹄,加强了画面所要透露的紧张感。 据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 不同于鬃毛的飘逸,画中的骏马并没有尾巴。有专家认为,《照夜白图》已并非全是韩干的亲笔了。画面从脖颈往左的躯干部分已经残破,现存的只是后人的补笔。《照夜白图》左上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平生真赏”朱文印。 南宋贾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项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吴说题首;卷后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潜等11人题跋和乾隆弘历诗跋。

历史背景

唐代,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远嫁西域大宛的宁远国王。为此,宁远国王特别向玄宗回献了两匹“汗血宝马”。爱马心切的唐玄宗十分喜爱这两匹骏马,分别为之取名“玉花骢”和“照夜白”。其中,“照夜白”不仅在唐朝的辉煌时期曾伴随唐玄宗游山玩水,而且还在“安史之乱” 时陪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期,尤为他所深爱。 韩干入宫时,宫中有一个叫陈闳的画家擅于画马。唐玄宗于是命令韩干照着陈氏的作品依样摹画却遭到韩干拒绝。玄宗觉得很奇怪,韩干说:“我有我自己的老师。陛下现今养在御厩中的那些骏马,它们都是臣下作画的老师。”玄宗听了十分惊奇,专门让他到御厩中写生,描绘名马,这其中便包括“照夜白”。 “照夜白”曾跟随唐玄宗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是皇帝的宠爱之马。韩干画这匹马时,全力表现这匹马的轩昂气势。 韩干的老师曹霸曾得玄宗厚宠,当时贵戚权门争求笔迹,甚至认为没有他的画,则屏障无光。但好景不长,开元末年,曹霸失去了将军的头衔,失去了皇室贵族的宠遇,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画师的生活立即陷入穷愁潦倒的困境,杜甫的《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中的“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可知曹霸的情况。韩干是在天宝年间被召入宫中为内廷供奉,那么曹霸是在韩干入宫以前被贬的。老师的不幸遭遇对韩干一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也曾想自已会不会有一天也落到像老师那样的遭遇。韩干是皇帝的臣子,就如照夜白是皇帝的坐骑一样。韩干在此马身上表现了他的性格和情感,向往自由,但又不能不被作为臣子的责任所束缚。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