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墓门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砖石雕刻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3xxxx9909
流失过程
唐代石墓门是如何流失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具体过程和历史背景在搜索结果中并未详细提及。但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通过非法挖掘、盗卖等途径流出国外,最终被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石墓门则深埋于地下幽冥世界,护佑着逝者灵魂的安宁。一般完整的石墓门由门额、门楣、门框、门扉、门限、门砧等部分构成。而宾博馆藏的墓门由上部的门额与下部的两扇门扉组成,周围包以木框,门高约1.73米,有可能缺少了一些石构件。门额为拱形,雕刻者以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雕刻出精细的动植物形象。门额中央为一周饰火焰纹的宝珠,其上升起两枝莲花。宝珠两侧各饰一凤凰纹,凤凰昂首挺胸,展翅欲飞。凤凰后部各饰一五瓣花朵。
门额下的两扇门扉紧紧闭合。每扇门扉中部靠内皆饰一高浮雕的衔环铺首,环为铁质。椭圆形铺首雕刻为一怪兽,五官狰狞,与唐代兽面纹瓦当类似。铺首两侧各立一武士,为高浮雕加阴线刻的正面像。武士戴高冠,左侧武士高冠已残,面目严肃,宽袍广袖,双手叠加拄剑,衣纹多为纵向线条,双足立于平台之上。该墓门雕刻独特之处,在于两扇门扉底部用阴线刻绘出两条狗相向对坐守卫的侧面像。双犬抬头,五官刻画细致入微,眉目清晰传神,前肢撑地直立,后部蹲坐于地,尾巴略上卷,似侧耳倾听。
历史背景
石刻上两条狗是墓主人生前心爱的宠物,将其形象刻于墓门之上,是为了永远守护着墓主灵魂寄居之所。笔者则认为,这或许与唐代祆教教徒葬礼中的“犬视”仪式有关。据祆教教义,人死后,死尸会附有一种致命的尸魔,并以苍蝇的形式出现,需要用狗来驱除尸魔,只要将其带到死者旁边,就可以使尸魔飞离死尸,此即“犬视”仪式。在中原地区,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许多带有异域风格图像的石刻葬具,包括河南安阳北齐石棺床、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出土石棺床、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土石椁、日本弥贺博物馆藏北朝石棺床、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出土石棺等。在这些石刻葬具上,出现了许多犬的形象,它们有的跟剃光头的神在一起,有的跟着主人狩猎,有的在丧葬祭祀现场,都与祆教有关。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