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子乍弄鸟尊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春秋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子乍弄鸟尊据传出土于山西太原。根据相关推测,它很可能在清末民初就已出土。之后,因其精美绝伦的工艺,被收入清宫,据传乾隆皇帝喜爱收藏青铜器,子乍弄鸟尊可能就在其收藏之列,为避免其生绿锈,清代御用工匠对其进行清理后打蜡,使其成为 “熟坑” 器 。清王朝覆灭后,社会陷入动荡,文物保护体系瓦解。在溥仪在位期间,皇家尊严不再,故宫藏品监管不力,太监、宫女偷盗文物事件频发,溥仪自己也转移了大量珍贵文物 。子乍弄鸟尊或许就在此时流出宫廷,后经文物贩子之手,流入国际文物市场 。也有说法是八国联军侵华闯入紫禁城,大肆掠夺,子乍弄鸟尊被侵略者抢夺后带到国外 。1915年,通过卢芹斋的来远公司,从法国收藏家Marcel Bing手中,该鸟尊被交易买下 。1961年由Agnes E.Meyer赠予美国华盛顿亚洲艺术博物馆,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

文物描述

系春秋晚期酒器,通高26.5厘米,宽13.5厘米,传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最著名的中国青铜器之一。该器通高26.5厘米,宽22.8厘米。全器铸成凶猛的鸮鸟,尖喙,鸟首与身分体,用榫卯结合,可开合。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刻夔龙纹,背部饰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饰云纹。 鸟首背后错金四字“子乍弄鸟”,尾部下方似丢失一支撑用的小兽。此器据传山西太原出土。根据后来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子乍弄鸟”尊很可能是晋卿赵简子或赵襄子自用的酒器。 鸟尊的颈部的四字铭文“子乍弄鸟”。“子乍”是器物铸造者的名字;“弄”字有玩弄、把玩之意。连贯来看,这几个字的意思是专门用以倒酒而作的酒器,是供人们玩乐使用的。

历史背景

“子乍弄鸟尊”是春秋晚期的青铜酒器,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它高26.5厘米,宽13.5厘米,造型是一只炯炯有神的鸮(猫头鹰),喙尖可开合,鸟首与身体用榫卯结合,也可以分离。在古代,鸮是人们非常喜爱和崇拜的神鸟,因此常常成为艺术品所使用的原形。 鸟尊纹饰极为繁复、华丽,是古代鸟尊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双目错金,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刻夔龙纹,背部装饰则是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用云纹修饰。鸟首后部有四字竖排错金铭文 “子乍弄鸟”,这件青铜器也因此而得名。 “子”是器物铸造者的名字;“乍”通“作”,制作的意思;“弄”有把玩之意;也就是一位叫“子”的贵族命人制作了这件供人把玩观赏的酒樽。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出土时大多都会生有青绿色的锈蚀,无论是妇好鴞尊、子仲姜盘还是战国编钟,无一不是如此。因此浑身黢黑的“子乍弄鸟尊”在青铜器界非常另类,它光可鉴人,散发着细腻精致的黑色光晕,还有一丝丝现代朋克工业风。据青铜器专家推断,这件散发着神秘古韵的青铜器可能是清宫的藏品。这种青铜器在文物界被称为“熟坑”器,为了对古代的青铜器进行保护,避免它继续生绿锈,会在器物表面打蜡,这正是明清时期采用的一种保护青铜器的方法。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