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青铜曼茶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系统性劫掠中国文物。镀金青铜曼荼罗作为皇家或寺庙供奉的宗教圣物,因材质贵重(铜镀金)、工艺精湛(佛像与装饰一体铸造),成为掠夺目标。此类文物多通过"战利品"名义被运往欧洲,后由殖民者捐赠或出售给博物馆。例如大英博物馆现存大量中国文物,明确标注为清朝制造,却未说明入藏途径。
文物描述
该器物整体造型仿石榴花形制,融合藏传佛教元素与汉地铸造工艺:中央设本尊佛像与般若智慧缠绕的祭坛,周围环绕20尊立于圆形祭坛前的小佛像,花瓣表面铸刻象征佛法教义的八吉祥、七政宝等宗教符号。其纹样布局与铸造技法反映出清代汉藏佛教艺术交融的典型特征。八吉祥:法轮(象征佛法永驻)、宝伞(遮蔽魔障)、胜利幢(菩提正道)、双鱼(自在解脱)、宝瓶(福智圆满)、莲花(清净无染)、右旋海螺(法音传播)、吉祥结(佛陀无尽智慧) 七政宝:金轮宝(法权)、神珠宝(虔敬)、玉女宝(妙静)、大臣宝(辅政)、白象宝(力壮)、绀马宝(致远)、将军宝(护法),这些纹样与印度佛教艺术中的莲花样式存在造型关联 。
历史背景
该器物制作于清朝康乾时期(17-18世纪),正值藏传佛教在宫廷传播的鼎盛阶段。清廷为巩固边疆统治,大量制作融合汉藏艺术特征的宗教器具。铸造过程中采用汉地传统失蜡法,表面施以藏地鎏金工艺,印证了当时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