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金银平文琴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6xxxx4867

流失过程

作为文化交流或宫廷赠礼传入,奈良时期(710-794年)日本大量引进唐代艺术品‌

文物描述

正仓院金银平脱琴是现存唯一唐代宝装琴孤例,采用金银箔片平脱工艺装饰人物鸟兽花草纹样,全长114.2厘米,琴身刻有东汉李尤楷书琴铭及墨书腹款。该琴于756年被日本皇室收入正仓院,原为银平文琴,817年替换为现存的金银平文琴。其琴面凹凸不平且音质欠佳,证实为唐代礼器而非实用乐器 ,在漆器工艺史和唐代文物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 琴体采用金银平脱技法,将金银箔片嵌于漆面后打磨显纹,日本学者为区分制作工序差异,将其工艺细称为"平文"。装饰纹样包含: 人物图案:琴轸两侧饰有胡人奏乐浮雕 动物纹饰:凤鸟、麒麟等祥瑞形象散布琴背 植物纹样:缠枝牡丹与宝相花组合纹饰 琴底刻有李尤《琴铭》"丹弦既张,八音斯平"等四言诗句,琴面镶嵌银丝构成"乙亥元年"款识

历史背景

756年(日本天平胜宝八岁)光明皇后将唐代金银平脱琴献纳正仓院。据《东大寺献物帐》记载,原琴经改制后形成现存形制,改制过程中保留唐代核心工艺特征,该琴在756年由日本皇室收入正仓院,原为银平文琴,后于817年替换为现藏的金银平文琴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