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陶望楼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绿釉陶望楼为东汉墓葬明器,原应出土于中国中原或汉代文化核心区(如河南、陕西等地东汉墓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文物贩子借中国社会动荡,通过盗掘东汉古墓、非法收购等手段获取文物,经走私渠道运往海外。因陶楼工艺精湛、造型罕见,被欧美博物馆或私人藏家觊觎,最终流入海外馆藏体系,具体盗运路径因历史隐蔽性难完全追溯,却成为汉代文物遭掠夺流失的典型缩影 。
文物描述
材质与釉色
通体红陶胎,施铅绿釉(低温釉),釉面光滑呈青绿色,局部因年代久远产生银化结晶。这种釉色源于氧化铁与微量二氧化钛的呈色反应,是东汉低温铅釉陶的典型工艺。
结构细节
底座水池:方形陶池内塑生态场景,包括浮游的龟、鱼、鸭等水生动物。
三层望楼:
底层:门内端坐一陶俑(可能象征庄园主或管理者)。
二层/三层平台:每层各设5俑,含吹奏俑、执弩守卫俑及立俑,再现武装戒备与日常巡视场景。
屋顶装饰:四阿式顶(四面坡屋顶),正脊中央立一朱雀雕塑,象征吉祥与方位守护。
尺寸数据
高约130厘米(中国河南出土同类型文物数据),宽与进深约36厘米(大英博物馆展品记录)
历史背景
在公元25年至220年间的东汉墓穴中常发现为来世生活准备的人物、房屋和农舍的陶器模型。这座三层高的望楼模型很可能来自于当时一位颇有权势的地主或军阀的墓葬。
东汉时期,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有的地主和军阀能够获得大量土地,兴建大型庄园。这些庄园内会包括农田、猪圈、羊圈和鱼塘。许多地主使用类似这种模型的望楼来保卫庄园。
当时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铺瓦。望楼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各有一人向外探身观望,很可能是庄园的守卫 。
这些在农庄里工作的人可能原本是当地的农民。但由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许多农民变得无田可耕且债务缠身。然后就不得不成为地主家的佃户或长工。
当东汉一朝在公元三世纪瓦解时,一些大型庄园已有数以千计的工人和武装力量。许多周边地区的农民也会来这些农庄寻求工作和保护。随着资产和雇工的增加,地主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到了汉朝末期,一些地主已经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军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