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礼器康侯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31年河南浚县辛村(今鹤壁市淇滨区)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村民挖窑洞时发现卫国贵族墓葬群,康侯簋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后被盗卖至英国,1977年由收藏家布鲁克·休厄尔捐赠予大英博物馆,成为该馆中国展厅的重要藏品
文物描述
侈口束颈,深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半环形双耳,兽首翘鼻耸角,垂珥较长。器身纹饰,腹部为单一的直条纹,颈和圈足为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排列,颈部两面中央又有突起的小兽首。器底铸铭文四行二十四字,记述周王伐商,命康侯建国于卫地,涾司徒为亡父制作此器。
历史背景
康侯簋是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的重要青铜礼器,其历史背景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分封康叔于卫地(今河南淇县)直接相关。该簋高24厘米,侈口束颈,饰直棱纹与兽首衔环耳,簋底24字铭文清晰记载了周成王讨伐商邑、册封康侯及司徒辅政三件史实,不仅印证了《史记》中卫国立国的记载,更揭示了"康"姓源于封地而非谥号的关键证据。1931年该器于河南浚县卫侯墓被盗掘后,经古董商倒卖至英国,最终于197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编号1977,0720.1),成为西周分封制与近代文物流失的双重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