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战国玉舞人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3xxxx7537

流失过程

1928年前后,外国传教士和探险者通过非法手段盗掘了洛阳金村的多座 东周王陵 ,其中包含大量 战国玉器 和 青铜器 。这些文物随后被分散售卖到海外,部分被 美国弗利尔艺术馆 等机构收藏

文物描述

战国玉舞人佩,又名金村玉舞人佩 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郭沫若先生考证出于洛阳金村。全长约42厘米, 战国金链舞女士玉佩,以金链贯穿玉质舞女及璜、管、冲牙等组成佩饰

历史背景

玉舞人钙化表面呈灰白色, 造型圆中带方, 线条劲细流畅。在玉舞人身上全部采用阴刻的雕刻手法, 但在细节上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阴刻类型。根据所要描绘的对象, 制作者在舞人的衣襟、袖口等有纹样装饰的地方采用细阴线刻, 细阴线刻的特点是线条细腻, 所占位置小, 以凹线条为造型手段, 适合精细的描绘, 缺少立体感。在商代曾因其体量过轻而产生过双阴线的表现手法, 以两条平行的阴线夹一条阳线, 又称为“双阴夹阳”。为了突出阳线, 工匠将两条阴线的外侧边铲成斜面, 这样扩大了阴线的范围凸显阳线的线条被称为“勾撤一面坡”。这样的勾撤方法在商周时期盛行, 到了春秋早期时阴线刻中坡面与另一线壁的夹角普遍大于西周。因此在玉舞人的衣褶纹路上可以观察到另一种圆润流畅的双面坡线条, 刻线较深, 将阴线两侧线壁处理成较缓的圆润坡面, 隐去入刀的痕迹。这一种双面坡线条比细阴线厚重, 比双阴线柔和, 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服装布料的体量感和垂坠感。与前二者不同的是, 玉舞人的眉弓至鼻子部分依据人物的真实面部结构做出了阴刻兼浅浮雕处理。“阴刻兼浅浮雕”不是一种刀法工艺名称, 而是对有体积处理性的阴刻手法的一种形容, 它没有脱离阴刻的本质, 而是在对阴线的走向和边缘处理上遵照面部结构向面部低处做薄减地处理, 使之略微具有浅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1] 玉佩下部的蟠龙玉雕组整体起到了玉佩中冲牙的作用, 冲牙是在玉佩底部保持玉佩形状, 牵引玉佩垂向的一块佩玉。在行走中冲牙随步伐前后摆动, 牵动组佩中部两侧的玉璜撞击中间的玉珩, 发出清脆的玉鸣之声来矫正步伐。 (1) 双首玉蟠龙玉质受黄褐色沁, 双龙首呈镜像对称, 身体遍饰阴线刻卷云纹。双手蟠龙下接一对相向的玉蟠龙, 双龙与双首龙不同的是, 其身躯龙鳞以阳刻的谷纹装饰, 谷纹排列整齐, 雕刻精细, 每一颗谷纹旁都留有游丝般的阴刻穗尾。谷纹的琢玉刀法是春秋时期开始发展, 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剃地隐起刀法, 这也是因为平头铁质制玉工具产生而带来的独特工艺效果。“成形对开”指先按玉器的形制将玉料加工成形, 然后再从中切开, 剖为二件或多件同型器的制玉工艺, 这种工艺手法制作出来的对玉器对称性高, 孔、眼、外沿造型等细节能够完全吻合, 而玉舞人组玉佩的一对玉蟠龙正是由成型对开的工艺加工而成。从上部玉舞人的发髻、双手玉龙外侧的祥云装饰上我们可以看出来, 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并不能达到在徒手工具制玉中做到完全对称, 而对玉蟠龙的龙爪、背鳍、犄角等突出雕饰的对称性几乎完美, 一对玉龙的身体弧度也完全一样。其次, 判断一对器物是否为成型对开, 最直接的证据是同一块玉料共同部位的沁色和对开所留下的切割痕迹。因为组佩实物远流美国, 无法判断其切割痕迹,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观察到它的沁色。除去部分表面钙化发白的影响, 在双龙的身躯顶部有明显倾斜蔓延的黄褐色沁, 这些细节可以表明, 这一对玉蟠龙正是通过成型对开工艺打造而成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