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鸮形卣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商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大英博物馆藏青铜鸮形卣的流失过程,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典型缩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殷墟等遗址的发现,大量商周青铜器被西方收藏家、考古队通过以下途径获取:1)清末民初动荡时期,河南安阳等地盗掘猖獗,文物经古董商转卖至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2)1928-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前,大量未经记录的青铜器已流入国际市场;3)1936年希腊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将其收藏体系中的此件鸮卣售予大英博物馆,入藏编号1936,1118.40。这一时期恰逢全球博物馆扩张收藏,而中国尚未建立文物保护体系,导致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失海外。
文物描述
一、核心特征与工艺
独特造型
整体呈两只背靠背站立的鸮(猫头鹰),盖顶两侧翻卷的钩状设计模拟鸮喙,四足为鸮爪。器身以棱扉分割为四个装饰区,主体纹饰为鳞状羽翼纹,其余空间以云雷纹为底,点缀小型鸟纹和龙纹。
尺寸:高16厘米,宽11.2厘米(口沿处),小巧精致,属典型盛酒礼器“卣”。
铸造技艺
采用商代成熟的“合范法”铸造,器盖与器身严丝合缝,口沿下方设有半环状提梁把手,兼顾实用性与仪式感
历史背景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阶段,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礼器,更是权力与信仰的象征。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铜器以繁复的兽面纹、鸮形器等为特色,反映“尊神重鬼”的原始宗教观,尤以安阳殷墟出土器物为代表。周代(约前1046-前256年)礼制革新,青铜器纹饰趋向简朴,铭文增多,强调“天命”与宗法秩序。商周交替之际,鸮形器从神圣图腾(商)逐渐演变为周人眼中的凶兆符号,这一转变体现了政权更迭对文化符号的重构。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