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漆鞘铁刃汉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铁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该剑可能随河南、陕西等地汉墓盗掘潮流出。1930年代由英国收藏家‌加纳夫人‌(Mrs. B. Z. Seligman)购得,1978年入藏大英博物馆(编号1978,1218.1.a-b)。其流转路径与同期金村文物相似,但具体出土信息已佚,现为全球保存最完好的汉代漆鞘铁剑之一。

文物描述

材质与结构‌ ‌铁刃漆鞘‌:剑身由铁锻造,外覆漆木剑鞘,剑首(握柄顶端)与剑格(护手)采用漆木雕刻,并残留金饰痕迹‌。 ‌装饰细节‌:鞘身配有漆木剑璏(悬挂带扣)和剑珌(鞘末端饰),雕刻‌镂空龙蛇缠绕纹‌,与剑首、剑格纹饰呼应,彰显华贵‌。 ‌尺寸‌:全长85厘米,属礼仪佩剑规格,非实战兵器‌。 ‌工艺技术‌ ‌髹漆工艺‌:多层裱布刮灰后反复髹漆,漆层兼具保护与装饰功能,华南地区尤为盛行‌。 ‌镂空雕刻‌:受欧亚草原金属器风格影响,与同期玉器纹饰存在跨文化交融‌。 ‌冶铁技术‌:剑身采用‌百炼钢工艺‌(反复折叠锻打),体现汉代铁器取代青铜的转折点‌。

历史背景

漆鞘铁刃汉剑是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贵族身份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当时冶铁技术的成熟与礼制文化的结合。汉代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铁器制造由国家垄断,此类佩剑多采用‌百炼钢工艺‌锻造,剑鞘髹漆并饰以金玉,兼具实用性与礼仪功能。其纹饰融合中原龙纹与草原动物风格,成为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