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锦仪式用甲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该甲胄疑似从皇家库藏或华北官庙流出,经日本山中商会等古董商倒卖,于1908年以“捐赠”名义入藏大英博物馆(编号OA+.7426-7427)。其流转缺乏合法记录,与同期易县罗汉像等文物命运相似,折射清末民初殖民劫掠与文物盗卖的黑暗历史。
文物描述
藏品尺寸:甲长(上衣肩部至下裳下摆)124厘米,甲胄全长(盔顶至下裳下摆)172厘米
这件仪式用锁子锦甲胄由上衣,下裳以及头盔(胄)组成。上衣包括左右护肩, 左右护腋,前遮缝和左遮缝。上衣下裳皆为黄底人字纹锦面,褐色绒缘边,通身布满规则的铜镀金钉。袖口及护肩接衣处饰鎏金龙纹铜板。上衣前胸部原来悬有一面护心镜。
头盔(胄)为银质,镶嵌珊瑚珠、青金石及绿松石,连接丝制护颈、护耳和顶端原有盔缨已缺失。头盔边缘的梵文起到护佑平安的作用。
历史背景
清代锁子锦仪式用甲胄是乾隆至嘉庆年间(约1780–1820年)由江南织造局专为宫廷仪典打造的礼制武备。其黄底锁子锦、鎏金龙纹铜板及梵文头盔融合满、汉、蒙、藏多元文化,用于八旗阅兵、祭祀等场合,象征清廷“以武立国”的统治权威,代表清代官营织造与金属工艺的巅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