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城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此画于19世纪晚期通过海外贸易或殖民掠夺渠道流出中国。据档案记载,1881年大英博物馆以“明代皇陵图”之误名入藏,长期未被深入研究。20世纪后期,学者通过比对蒯祥形象与建筑细节重新定名。2014年大英博物馆特展《明:改变中国的50年》首次公开展出,引发国际学界关注。其流散轨迹折射了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普遍困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47国博物馆藏有164万件中国文物,其中战争劫掠与非法贸易为主要流失途径。
文物描述
内容描绘
以鸟瞰视角展现明初紫禁城全景,云雾缭绕中凸显中轴对称布局,自南向北依次绘有正阳门、大明门(今不存)、承天门(今天安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奉天殿(今太和殿)等核心建筑。
关键细节:左下方绘有紫禁城设计者蒯祥(1398–1481年),身着官服执笏板立于金水桥西侧,身后有官员列队。蒯祥因匠作世家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时称“蒯鲁班”
历史背景
该画创作于成化至嘉靖年间(15–16世纪),正值紫禁城营建后的鼎盛期。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蒯祥等匠作世家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历时14年建成这座象征皇权的建筑群。画中连廊相接的三大殿形制,与现存故宫独立殿宇布局差异显著,印证了《春明梦余录》所载“永乐旧制多毁于雷火”的史实。而蒯祥形象的刻意突出,反映了嘉靖朝重修宫殿时对匠官系统的推崇,与同期《工部厂库须知》文献形成互文。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