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永乐大典》的流散始于清代中后期。嘉庆年间已有官员私窃,道光时翰林院清查仅存9000余册。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1900年八国联军焚毁翰林院时,英、日、德士兵争抢残卷,仅英国使馆即运走数十册。20世纪初,部分册页经琉璃厂书商售予日本静嘉堂、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现藏17册,多来自莫理循、斯坦因等殖民学者收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现存约400余册分散于8国30余机构,中国通过回购、捐赠仅收回224册,流失比例超80%。
文物描述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08年)编纂的巨型类书,现存副本为嘉靖年间重抄本。全书原装11095册,采用朱砂栏格、包背装帧,每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以工整楷书抄录,收录先秦至明初典籍8000余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农工等,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现存残卷多为黄棉纸本,墨色如新,扉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部分册页可见翰林院火焚痕迹。其独特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排法,开创了类书编纂新范式。
历史背景
《永乐大典》诞生于明初文化复兴时期。明成祖朱棣为彰显文治功业,命解缙、姚广孝率三千文士,以南京文渊阁藏书为基础,融合佛道藏经、地方志书等文献,历时五年成书。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故宫失火后,朝廷耗时六年重录副本,正本自此消失(或陪葬永陵)。该书不仅服务于帝王治国参考,更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均从中辑录资料,清代四库馆臣亦借此辑佚古籍492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