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周康侯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31年,河南浚县辛村(今属鹤壁市)因洪水冲刷暴露出西周卫国贵族墓地,村民盗掘出包括康侯簋在内的青铜器群,总数达500余件。时值民国乱世,这批文物经古董商卢芹斋等人之手流散海外。1977年,英国收藏家布鲁克·休厄尔(Brooke Sewell)将康侯簋捐赠予大英博物馆,入藏编号"1977,0218.1",成为该馆中国厅核心展品‌

文物描述

康侯簋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高约24厘米,口径41厘米,典型簋器形制: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侧设兽首双耳,耳下垂珥(耳部装饰性垂珥)。器表饰兽面纹、夔龙纹等西周典型纹样,圈足加饰弦纹。‌核心价值‌在于簋内底铸4行24字铭文,内容记载周公东征后分封康叔于卫的重大历史事件。铭文书体遒劲,为早期金文典范‌

历史背景

康侯簋铭文是西周封建制度的直接证据。铭文载:"王朿(刺)伐商邑,㐭(令)康侯啚(图)于卫",指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的"三监之乱"后,将胞弟康叔封(姬封)从康地(今河南禹州)改封至商朝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以镇守东方‌。‌双重意义‌: ‌证史‌:印证《史记》等文献中"封康叔于卫"的记载,为西周早期断代关键物证; ‌溯姓‌:铭文"康侯"表明"康"为封地之名,康叔后代以封地为氏,成为康姓始祖‌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