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商代晚期铜分裆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此鼎具体流失路径暂无直接记录,但可据同类文物推断: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华县等商墓遭大规模盗掘(如1931年浚县辛村卫国墓地被洪水冲刷后遭洗劫)。古董商卢芹斋等通过天津、上海口岸将文物转售欧美,大英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多源自1949年前捐赠或购藏‌。该鼎现陈列于中国馆(33号厅),但长期未公开展示——馆藏2.3万件中国文物中仅约2000件常年展出‌。其离散命运与康侯簋、易县罗汉像等相似,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史的缩影‌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商代晚期铜分裆鼎(约公元前13-前11世纪),是商周青铜礼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独特:侈口尖唇,立耳高耸,束颈明显,腹部分裆(三袋足设计),下承三柱足,高度约30-40厘米。器表饰兽面纹(饕餮纹),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细密兽面纹,腹部三面分裆处各饰一组高浮雕大兽面,臣字眼、眉状角凸起,鼻部配有高扉棱,纹饰粗犷层叠,疏密有致。鼎腹与足部界限模糊,兼具鼎的礼制功能与鬲的实用特征,体现了商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创新‌

历史背景

分裆鼎诞生于商代晚期青铜文化鼎盛期,其分裆造型源于炊具"鬲",但通过加高柱足、强化纹饰升格为礼器。这一时期青铜器广泛采用分铸法(先铸足耳,再铸器身),纹饰从早期的简练转向繁复层叠的"三层花"风格(主纹+地纹+浮雕)。分裆鼎的流行(如陕西华县、河南安阳出土器)映射了两大背景: ‌礼制革新‌:商晚期祭祀仪式复杂化,需兼具烹煮与陈列功能的礼器,分裆鼎既可煮牲肉,又能通过高足展示于祭台‌; ‌资源与技术‌:长江中下游铜矿(如江西瑞昌铜岭)的开发为青铜业提供充足原料,工匠已掌握冶炼硫化铜矿技术,冶炼炉渣还需破碎分选提取铜粒,体现了原料处理与铸造工艺的阶段性差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