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至唐龟形砚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隋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海外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隋至唐初陶龟砚台,推测为20世纪初通过古董商流出,但具体流转记录缺失
文物描述
材质:以澄泥、陶为主,兼有铜、银制(如银龟形砚),澄泥砚“贮水不涸,发墨不损毫”。龟首多昂起或侧伸(如隋末唐初陶龟砚长29.5厘米,呈爬行状),龟背可掀开为砚堂。
分单头、双头(如大明宫双头龟砚),或口衔莲花等变体。
纹饰:龟甲阴刻线条流畅(如青岛澄泥砚),部分砚盖刻八卦纹,墨池多呈“凤”字形
历史背景
从礼器到文房雅玩的文化演变
龟崇拜传统:汉代起龟被视为“四灵”之一(麟凤龙龟),唐代将虎符改为龟符,官印饰龟纽,龟形砚象征长寿与智慧。
工艺融合:
隋唐龟形砚继承汉代石砚形制(如杭锦旗龟形石砚),但发展出动态造型(如双头龟、衔莲花龟)。
材质扩展至澄泥、铜胎等,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如连珠纹)。
社会功能:初为贵族随葬品(如曹操宗族墓玉握),唐代转为文人案头实用器,体现“重文轻武”风尚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