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二观世音菩萨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伴随殖民扩张与文化掠夺,此唐代二观音菩萨图在混乱中被不法分子窃取,辗转流往海外,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脱离祖国文化母体,成为海外馆藏中国文物代表之一 。
文物描述
《唐代二观世音菩萨图》为9世纪中叶由敦煌当地信徒及僧人创作的佛教绘画,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该作品创作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1-847年),以双观音对称布局展现当时观音信仰的盛行,中央愿文记载供养人温义、义温等人为归乡及超度亡亲所发祈愿。
画面中两身观世音菩萨呈镜像对称,色彩搭配差异化的手持物与天衣,莲座姿态稳健。技法上采用绢本设色与面部晕染,辅以细墨线勾勒,与同期敦煌观音像风格一致。愿文内容既包含主供养人祈求脱离吐蕃统治的愿望,也记录慈力、董文员等人为亡者绘制菩萨像的缘由。题记中“落番”字样被学者视为敦煌汉人群体中原归属意识的体现
历史背景
二观世音菩萨图,唐代(9世纪中叶)作品。此画是说明观音信仰在敦煌佛教徒间盛行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与图13的观世音菩萨像极其相近,只是在这裏不是一身,而是两身。并且有愿文,明确表达了捐献此画的人们的祈愿。愿文在绘画中心,在面对面像是照镜子的两身菩萨中间的位置上。愿文本身分两部分,分别从中间行开始书写,上部的绢子有些损坏,每行上部的一个字均已丢失,第二个字也有缺损。左侧上端所见的小断片,原应是右侧上部的愿文。不过,大部分文字还可以读出。
右半愿文的大意如下:清信弟子温义,虽然落入吐蕃手,但为了自身能归乡,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心供养...优婆姨觉惠也修造观世音,第一是为了亡父母能转生於净土,……(可能脱落)三道接受转生净国,为提早进入佛界,一心供养。左半的愿文,也是从中间行开始书写,概括在五行裏。清信弟子义温,虽然落入吐蕃手,但为了自身能归乡,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心供养....永安寺的老宿慈力为了亡父发心敬画观世音菩萨。……(三)为了提早入佛界一心供养....作为信徒和儿子的永安寺律师义温……一心供养。信徒兼伎术子弟的董文员一心供养。题记行款不齐,况且文字缺损,很难解读,但通过以上词句,可以明确几个事实。二身菩萨各持有奉献名,无论哪一段,前二行的字都是大的,随后接下来的右侧的二行和左侧的三行是用小字记录的。可以看出,大字记录的主要供养人名及其祈愿,而辅助的供养人及其祈愿则在左右,是次要记录。主要的愿文写的全都相同,供养人(右半的是温义,左半的是义温)也是同一人。据藤枝晃教授指教,“落”字,与此地区在吐蕃统治时期各石窟所见到的题记一样,两处均与“番”连用。出於当时中原人情感中不可动摇的“归故乡”的愿望,归乡在祈愿文中作为主要的记录,优先於亡父母不转生三道(畜生道、罗刹道、饿鬼道)而生净土的供养话语。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