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后期,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大量汉代玉器通过三种途径外流:一是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获取的宫廷旧藏;二是19世纪末驻华外交官(如英国公使沃尔特·凯恩)从洛阳金村大墓收购;三是1900-1930年间卢芹斋等古董商经上海、香港转口贸易。大英博物馆的汉代玉蝉主要入藏于1884-1925年,恰逢西方"中国热"收藏浪潮,现分藏于33号中国展厅与库房,部分展品标签仍保留"Purchased from Spink & Son, 1902"等原始记录。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汉代玉蝉多为和田玉质,长度3-6厘米,典型含蝉形制。其工艺特征鲜明:采用"汉八刀"技法雕琢,蝉体呈扁平长条形,背部以简练阴刻线表现头、翅、腹结构,腹部常见5-7道平行弧线。玉料多带黄褐色土沁,部分透光可见云絮状结构。这类玉蝉多出自江苏徐州、河北满城等汉代诸侯王墓,与金缕玉衣、玉塞等构成完整葬玉体系,代表汉代治玉工艺的巅峰水平。
历史背景
汉代(前202-220年)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人认为玉能防腐通神,《后汉书》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玉蝉作为"九窍塞"中的口琀,被赋予引导灵魂重生的宗教意义。这种信仰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经儒家"事死如事生"观念强化,在汉武帝时期形成制度化葬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帛书,更将蝉蜕与长生术直接关联,反映汉代人对生命循环的独特认知。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