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汉玉璧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西汉玉璧通过三条路径流散: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掠走清宫旧藏战国-汉代玉璧47件;1925年卢芹斋经上海海关向英国出口的"易县罗汉像"货柜中,夹带20余件西汉谷纹璧,部分带有明显火烧痕迹,疑为汉代祭祀坑出土物。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西汉玉璧以和田青白玉为主,直径多在10-20厘米,厚度约0.5厘米,重量普遍超过300克。典型器物如编号1936,1016.1的出廓双凤璧,采用分层透雕工艺,主体饰规整谷纹,边缘透雕相向凤鸟,鎏金铜框保存完好。玉璧表面常见五色沁彩,红、紫、乳白沁色交错分布,透光可见典型和田玉云絮结构。工艺上可见汉代特征性砣具痕迹——谷纹底部残留螺旋状磨痕,边缘处砣轮起落形成的"蜂腰线"清晰可辨。

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前202-8年)玉璧发展出三重功能:其一承周制"苍璧礼天",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改制时仍严格规定"璧径六寸以祀日月";其二作为身份象征,诸侯王墓中常见"三璜二璧"组合,与金缕玉衣构成完整葬玉体系;其三融入神仙思想,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璧镶嵌于棺椁顶部,与北斗七星纹铜牌组合,实践《淮南子》"以璧通神"的升天观念。这种多元功能折射出西汉"儒道合流"的独特文化景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