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宣德雪花蓝釉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碗原为清宫旧藏,清末因战乱流出宫廷。1942年现身天津古玩市场,以500元旧币转售琉璃厂商人。1950年代,英国收藏家大维德爵士购得此碗,纳入其基金会珍藏。2009年,大英博物馆出版《大维德藏瓷精选》正式收录此碗。2024年11月,大维德基金会将包括此碗在内的1700件中国瓷器移交大英博物馆,引发“捐赠实为托管延续”的争议。如今,这件代表明代工艺巅峰的珍品,成为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的核心展品之一。

文物描述

明宣德雪花蓝釉碗是明代御窑的杰出代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该碗口径约25.2厘米,高11.5厘米,深腹钵形,外壁通施雪花蓝釉,釉面密布深浅交错的钴蓝斑点,白釉底色上宛若飘雪,故得名“雪花蓝”。其工艺采用竹管吹釉法,工匠以蒙纱竹管反复吹洒钴料于白胎上,经多次施釉后高温烧成,形成独特的蓝白斑驳肌理。碗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笔锋瘦劲工整。此碗因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全球现存完整器仅四件,堪称明代单色釉的巅峰之作。

历史背景

此碗诞生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宣德帝朱瞻基特命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博戏用具,故又称“骰子碗”。宣德帝热衷掷骰娱乐,要求御窑创新工艺以满足宫廷需求。雪花蓝釉的烧制技术极为复杂,需多次吹釉并精准控制窑温,成品率不足十之一二。宣德驾崩后,此工艺一度失传,直至清代康熙时期才得以复烧。碗身蓝白相间的釉色不仅体现明代工匠对材料随机性的掌控,更融合了伊斯兰钴料技术与中原审美,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