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龙样式建筑构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这批龙纹琉璃砖的近代流散充满伤痛:
盗凿与损毁(清末民初):清末战乱中,构件从原寺庙屋脊被暴力拆解,为便于运输遭切割分块,造成不可逆的结构损伤。盗取后曾被重组为四排装饰壁板,原22块中舍弃2块以维持形式规整,后因保存不当又缺损部分砖块。
跨国流转(20世纪):1942年曾现身天津古玩市场,后辗转流入海外藏家之手。2006年,香港收藏家何鸿卿爵士于拍卖会购得,并捐赠予大英博物馆。
归宿争议(21世纪):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中国厅(33号展厅),作为标志性展品吸引全球观众。然其流散背景——清末盗掘与国际文物市场的推波助澜——始终引发文化遗产归属的伦理讨论。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纹琉璃瓦群(宽2.44米,单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原为山西寺庙建筑屋脊装饰构件,由20块釉面陶砖组成,分四排排列,每组五块。构件以黑釉为底,采用高浮雕技法塑造蓝、黄双色三爪龙纹,龙身盘桓于莲荷与牡丹纹饰之间,或追逐火焰宝珠,灵动威猛。黄龙与蓝龙分别象征“阳”与“阴”,体现传统阴阳调和理念,而龙纹护佑建筑免于火灾的寓意,呼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对防火的深层需求。釉面工艺属山西珐华器典型风格,以粗陶胎施钴蓝、锑黄釉料,经多次烧成,釉色明艳,纹饰立体如织锦,龙鳞爪牙刻画精细,牡丹花瓣层叠宛转,展现明代山西琉璃技术的巅峰水准
历史背景
龙纹琉璃砖烧制于明中后期(15-16世纪),正值山西琉璃工艺鼎盛期。其时山西匠帮垄断官式建筑琉璃供应,地方寺庙广泛采用龙、凤、花卉等吉祥纹饰装点屋脊,兼具信仰功能与艺术表达。此类构件需定制陶模、分层施釉、精准控温,成品率极低,故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宗教建筑。其纹样设计融合多重文化符号:三爪龙体现民间对皇权的避讳,莲荷象征净土,牡丹寓意富贵,火焰宝珠则源于佛教“摩尼宝”意象,折射出儒释道思想在世俗建筑中的交融15。清乾隆后山西琉璃业衰微,此类明构件的存世更显珍贵,成为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与工艺史的关键实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