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清宫散佚(清末民初):原藏清宫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清末因政局动荡流出宫禁。20世纪30年代由收藏家王季迁购得,后携至美国。
跨国转藏(20世纪中):1964年,大英博物馆通过古董商卢芹斋(C.T. Loo)从王季迁处购入此卷,成为该馆东方书画收藏的标志性珍品。
研究重光(21世纪):2023年,河南学者冯剑星通过大英博物馆官网高清影像重新发现该卷,并出版《〈陈风图〉考述》,揭示其与淮阳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引发国内对“文化回流”的讨论。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陈风图》为绢本设色长卷(宽26.7厘米,长739厘米),由宋高宗赵构亲书《诗经·陈风》十篇诗文(含《宛丘》《东门之枌》《株林》等),宫廷画家马和之绘制对应场景。画卷采用“一书一画”间隔布局,以水墨浅绛为主,辅以淡雅设色,人物衣纹线条飘逸如“兰叶描”,山水背景简远空灵,开创南宋院体新风。画中生动再现了西周陈国(今河南淮阳)的民俗场景:如《东门之枌》描绘男女歌舞相会,《泽陂》刻画荷塘怀人之思,融合了巫祠文化、农耕生活与浪漫民风。卷尾存董其昌题跋赞其“飘然欲仙”,乾隆御题及“石渠宝笈”鉴藏印印证清宫旧藏身份.
历史背景
该卷诞生于南宋孝宗朝(1163-1189年),是宋高宗退位后主导的《毛诗图》工程核心部分。高宗亲书311篇《诗经》全文,诏令画院魁首马和之配图,意在通过诗画教化重整社会伦理,呼应南宋初年“中兴复礼”的政治诉求。陈国作为西周分封的巫文化重镇,其《陈风》十篇多涉男女情事与民间祭祀,马和之在创作中巧妙淡化艳俗元素,以含蓄笔法传递“讽喻劝诫”之旨,如《株林》以简笔暗示陈灵公淫乱,体现儒家文艺观对宫廷艺术的渗透。此类书画合璧卷仅存世十余件,《陈风图》因完整保存十景连环叙事,成为研究宋代政治美学与《诗经》视觉化的重要标本。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