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翎毛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清宫散佚与真误判:清末流出宫廷后,20世纪初由英国遗传学家威廉·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收藏。1926年其夫人捐赠大英博物馆时,馆方因仅见局部残图且装裱于木板上(非中式卷轴),误判为明代仿作,质疑瘦金体题签为20世纪伪造。
真迹重识与研究突破:2020年大英博物馆官网首次公布全卷高清影像,学者依据宣和装裱格式、双龙印钤盖位置及瘦金体运笔特性(如“御筆”长押尾端扭笔特征),结合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印鉴比对,确认其为宣和画院真迹。
现状与归属讨论:现为博物馆东方书画部旗舰藏品,2023年河南学者冯剑星通过数字影像发现画面暗藏《保和殿荔枝诗》文本意象,引发国内对其文化价值的重估。然其流失背景不明(疑为清末走私),至今未纳入中国文物追索名录,成为海外所藏北宋顶级画作的代表性争议案例
文物描述
《写生翎毛图》为绢本设色长卷(装裱后尺寸约26×281厘米),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现藏大英博物馆。画卷主体描绘荔枝树与栀子树交叠生长的生态场景:枝头悬挂饱满红艳的荔枝果实,七只禽鸟(含青冠雀、寿带鸟、绿绣眼)栖居其间,一只蝴蝶翩跹于洁白栀子花丛,构图繁密而生机盎然。卷首题瘦金体“御畫寫生翎毛圖”签,卷尾落“御筆”款及“天下一人”花押,钤双龙方印、宣和、政和等宋内府鉴藏印,保留典型的“宣和装”原裱格式(黄绢隔水),但清宫收藏印缺失。画作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禽鸟羽毛分层渲染细腻,荔枝果实以胭脂红点染立体感强烈,叶片正反向背色彩过渡自然,体现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巅峰写实技艺.
历史背景
此卷诞生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是宋徽宗艺术革新思想的典型实践。画面核心元素暗藏宫廷秘辛:据《老学庵笔记》记载,宣和殿前曾移植福建陈紫荔枝树,结实后徽宗亲摘赐予大臣王安中,并赋诗记事。画中荔枝树即为此事件的图像化记录,兼具祥瑞寓意与政治宣导功能。其艺术价值更在于打破传统花鸟构图:荔枝枝干斜向贯穿全卷,禽鸟动态穿插形成“S”形视觉流线,将生态写生升华为诗性空间。创作时期正值徽宗推行“画学”改革,强调“格物穷理”,该卷对植物形态的精准刻画(如荔枝鳞斑、栀子花瓣层叠)与禽鸟解剖结构的严谨呈现,成为“宣和体”花鸟的典范之作.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