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卷流转过程折射近代中国文物流散之痛:
清宫散佚疑云:清末流出宫廷后,20世纪初现身日本古玩市场,被误定为“宋代风俗画”,后由英籍收藏家威廉·安德森(William Anderson)购藏。
真伪鉴定转折:1926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时,因画风泼辣被质疑为“明代浙派伪作”,题签更遭误读——裱背英文标注“BOLE”(伯乐)因档案录入错误被辨认为“POLO”(马可·波罗),直至21世纪才通过绢本材质与吴伟存世作品比对确认真迹。
文化价值重估:现陈列于博物馆中国书画厅(需购票进入四楼特展区),其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被西方学界视为“东方伦勃朗式的人文关怀”,而国内学者则强调其与《清明上河图》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盛世与乱世”双生镜像
文物描述
《流民图》为明代画家吴伟所作纸本设色长卷(纵38.5厘米,横546.5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全卷以分段式构图描绘27位流离失所的底层民众,包含乞儿、盲叟、耍蛇人、卖艺妇孺等群像。画面以焦墨枯笔勾勒人物轮廓,衣纹线条粗犷泼辣,面部刻画精准传神——如老妪嶙峋的指节、幼童空洞的眼神,赋予纸本水墨罕见的叙事张力。背景仅以淡墨渲染荒丘寒树,凸显流民个体的生存困境,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形成尖锐对比。卷尾钤“小僊”朱文印(吴伟号“画僊”),印证其创作身份,但无清宫鉴藏印,推测为民间流传之作
历史背景
此卷诞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值中原流民危机高峰。成化至弘治朝因土地兼并与自然灾害,荆襄地区聚集逾百万流民,吴伟以宫廷画家身份深入民间采风,开创中国绘画史首个以“难民”为核心的主题长卷。其艺术突破在于三重颠覆:
题材革新:打破院体花鸟、仕女的传统,将画笔对准衣衫褴褛的底层群体,如蜷缩取暖的乞丐家族、以蛇戏谋生的江湖艺人;
美学反叛:摒弃工笔设色技法,采用迅疾飞动的“钉头鼠尾描”,通过墨色浓淡强化人物精神困境;
政治隐喻:画面末段执杖官吏的冷漠姿态,暗讽官府对流民问题的漠视,呼应当时朝野对《流民法》的激烈争议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