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山水图册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册页于19世纪末因战乱流出苏州过云楼,1901年由英国汉学家霍布森(R. L. Hobson)在上海购得,后捐赠大英博物馆。入藏时因题签散佚,被误定为“清代佚名山水”,直至1978年通过比对文徵明《真赏斋图》笔法特征才确认身份。2015年大英博物馆官网公开高清影像后,学者发现《松壑鸣泉》一开与上博藏文徵明《万壑争流图》使用同一底稿,引发对其流传谱系的重新考证。目前该册页列入博物馆“明代视觉文化”常设展,但未标注具体来源,其是否涉及不平等贸易仍存争议。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山水图册》为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作,共十二开绢本设色册页(单页纵31厘米,横25厘米),传为文徵明及其弟子合作完成。册页以四季山水为主题,采用“一景一题”形式,融合青绿重彩与水墨浅绛技法:如《春山烟树》以石绿点染新篁,《雪溪寒林》用留白表现积雪,笔法细腻工致。每开均有文徵明风格行书题诗,钤“停云馆”朱文印(文氏斋号),但部分页面对比笔触差异,推测为仇英、陆治等门生补绘。该册页集诗、书、画三绝于一体,呈现吴派“书斋山水”的典型审美,现保存状态良好,仅边缘有轻微绢丝脱落。

历史背景

此册页创作于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1541-1551年),正值吴门画派鼎盛期。文徵明晚年因目疾减少大幅创作,转而指导弟子绘制册页小品,本作即为其教学实践的产物。画面中隐逸的草堂、垂钓的渔父等意象,既反映苏州文人“市隐”生活理想,也暗含对嘉靖朝严嵩专权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秋江待渡》一开与故宫藏文徵明《浒溪草堂图》构图相似,印证了吴派“粉本传承”的创作模式。该册页原为晚明收藏家项元汴“天籁阁”旧藏,清初经梁清标重新装裱,成为研究明代师徒合作与文人画传播的重要标本。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