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良渚文化玉琮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新石器时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琮于1936年由英国古董商霍布森(R.L. Hobson)从上海文物市场购得,同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据海关档案显示,其原为苏州吴氏家族祖传之物,19世纪末因太平天国战乱流落市井。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陈梦家曾指出,该琮出土位置应属良渚文化核心区——杭州余杭群冢,但具体墓葬信息已佚。2007年大英博物馆科技检测发现琮内壁刻有微痕符号,与江苏赵陵山遗址出土陶文相似,引发其是否属"良渚文字"载体的争议。由于1936年入藏时中国尚无《文物保护法》,该琮成为中英文物追索谈判中的典型案例,2015年曾短期借展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玉琮(编号1936,1016.1)为典型方柱形黄玉礼器,高49.5厘米,重6.2公斤,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2300年)。琮体分17节,每节以减地法凸雕简化神人兽面纹,顶部射口呈外方内圆结构,通体布满天然云母闪光点。其纹饰系统尤为特殊:横向阴刻线构成"神徽"抽象图案,纵向贯通四角的直槽内保留朱砂痕迹,证实其曾作为祭祀通天的法器使用。该琮玉质经检测为透闪石软玉,采自太湖流域天目山矿脉,表面可见原始砣具留下的0.3毫米等距旋痕,是迄今海外所藏节数最多、工艺最精的良渚玉琮代表作。

历史背景

此琮制作于良渚文化鼎盛期,反映长江流域早期国家形态的礼制体系。考古比对显示,其形制与浙江反山12号墓出土的"琮王"属同一作坊产品,但节数多出5节,暗示可能用于更高等级的祭天仪式。琮体神人兽面纹的"阴阳眼"设计(左眼圆凸、右眼凹陷),与上海福泉山遗址玉钺纹饰同源,印证良渚神权政治的跨地域统一性。值得注意的是,琮顶射口处的灼烧痕迹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记载吻合,说明商周礼制部分承袭了良渚宇宙观。该琮的17节分层结构,或对应良渚历法中的"十月太阳历"周期。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