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大明通行宝钞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宝钞的海外流转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中期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作为"中国奇珍"带回伦敦,最初误认为"彩色版画";2)1879年大英博物馆通过斯隆收藏(Sloane Collection)入藏,编号OR.74.3;3)20世纪经碳十四检测确认其桑皮纸成分与《明会典》记载吻合,2016年数字化项目中更发现票面暗记"洪"字微雕,确认为洪武官版初印本。现陈列于中国馆货币展区,但国内同期出土宝钞多已碳化残缺,使其成为研究明代纸币的标杆性孤品。

文物描述

大英博物馆藏"大明通行宝钞"为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壹贯纸币(桑皮纸质地,33×22厘米),是目前海外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纸币实物。票面顶部印"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中部方框内刻壹贯钱串图案,下部刊载洪武年号及"伪造者斩"等严苛律令,边缘饰以龙纹花栏。其特殊价值在于:1)采用双色套印技术(靛蓝底纹与朱砂官印);2)保留"户部奏准印造"原始骑缝章;3)票背有永乐年间"南京户部覆验"墨批,证实其流通逾四十年,是研究明代货币制度的"活化石"。

历史背景

此宝钞诞生于明初经济重建关键期。朱元璋为缓解铜荒推行纸币制度,规定"每钞一贯准钱千文",形成以宝钞为核心的"钱钞并行"体系。其设计暗藏统治智慧:1)面值文字采用九叠篆防伪;2)以"通行"二字强调全国强制性;3)律令条文占比达票面1/3,凸显重典治国的财政理念。但随着永乐朝滥发(年发行量达7000万贯),宝钞迅速贬值至"十不及一",最终在正统年间(1436年)退出流通,成为中国古代纸币失败改革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