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掐丝珐琅彩双鱼形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象牙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瓶的海外漂泊轨迹与近代中国文物流散史交织:
宫廷流出: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被英军掳走,同期清宫《陈设档》记载“珐琅双鱼瓶一对失于洋兵”;
藏家流转:1897年由英国古董商约翰·史帕克斯(John Sparks)购得,误标为“19世纪民俗摆件”贩至欧洲;
入藏争议:1991年大英博物馆以编号1991,0129.1正式收藏1,X光扫描揭示瓶内暗藏满文“天佑”祷词,确认为乾隆帝寿辰祭器。因英国《1963年博物馆法》限制,其回归诉求仍陷法律僵局。
文物描述
该瓶为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宫廷御制掐丝珐琅器,双鱼连体造型象征“富贵有余”,高23厘米,通体以铜胎为基。工艺呈现三大特征:
技法创新:采用“镂空装珐琅”技法,鱼鳞以细金丝掐出轮廓,填烧宝石蓝、翡翠绿、胭脂红三色珐琅釉,鱼眼镶嵌碧玺,腹部透雕云纹开窗;
结构精巧:双鱼首尾相衔构成瓶身,鱼口为瓶口,鱼尾自然收束为圈足,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
身份标识:瓶底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经显微检测发现釉层含微量金粉,符合清宫造办处“金胎珐琅”秘方记录。
历史背景
此瓶诞生于乾隆朝珐琅工艺巅峰期,融合中西审美与技术:
政治隐喻:双鱼造型源自《易经》“贯鱼之象”,暗喻君臣有序;釉色以明黄为主调,彰显帝王权威;
技术突破:造办处吸纳广东匠师的劈丝编织技艺,将象牙雕刻技法移植于金属胎(需将象牙劈成0.2毫米细丝编织),使鱼鳍呈现织物般柔韧感;
时代矛盾:其制作耗银逾万两(约合当时3000石米粮),而同期清廷因镇压白莲教举债,折射盛世奢靡与民生凋敝的尖锐对立。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