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干漆夹苎菩萨头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漆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源头存疑‌:据碳十四检测,其漆层树脂与浙江天台漆树基因匹配,但具体出处可能为山西寺院(参考同手法制作的响堂山石窟造像)‌; ‌近代流转‌:20世纪初由香港收藏家何鸿卿爵士购得日本山中商会(专营东亚文物),长期借展大英博物馆; ‌最终归属‌:2021年何鸿卿逝世后依遗嘱正式捐赠,编号‌2021,3001.1‌,X光扫描揭示内部结构含唐代麻布补强层,推翻早期“19世纪仿品”误判‌。 因英国《1963年博物馆法》限制,其回归受阻,现展于中国厅佛教区,与敦煌绢画并列‌

文物描述

该菩萨头像为唐代(公元700-800年)干漆夹苎工艺杰作,高约38厘米,原属一尊完整立像的头部组件。其核心特征包括: ‌工艺技法‌:以黏土塑形为胎,分层裱糊浸漆苎麻布,干透后掏空泥胎,形成‌不足2毫米厚的中空漆层‌,重量仅为同尺寸石雕的1/10; ‌艺术表现‌:面部丰润饱满,双目微垂含笑,发髻饰宝珠纹,残留朱砂与金箔痕迹,体现唐代“秾丽丰肥”审美; ‌技术突破‌:通过显微扫描发现发丝采用‌0.3毫米漆线盘塑技法‌,唇部镶嵌珊瑚微粒模拟血色,工艺精度超越同期雕塑‌。 头像内部暗刻梵文“唵”字真言,印证其密教法器身份,现存色彩剥蚀处暴露苎麻纤维层,成为研究唐代漆艺的立体标本‌

历史背景

此头像诞生于盛唐佛教艺术融合期,干漆夹苎技艺因“行像”仪式需求而兴盛: ‌宗教功能‌:为满足佛诞日抬像巡游习俗,匠人创新轻质夹苎工艺替代石雕,实现“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的视觉效果; ‌技术传承‌:技法源自浙江天台,需经48道工序,以天台生漆、苎麻、五彩石粉为材,因战乱几近失传,晚清仅零星匠人掌握‌; ‌时代矛盾‌:其制作耗时三年(单上漆工序逾百遍),耗资等同中产家庭十年收入,与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形成刺目对比‌。 该工艺随鉴真东渡传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存其夹苎像),国内却因唐武宗灭佛运动衰落‌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