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像原为圆明园佛堂供奉之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时被英军第15步兵团军官查尔斯·戈登(Charles Gordon)掠走。1908年由伦敦古董商威廉·拜登以"19世纪民俗工艺品"名义售予大英博物馆,成交价仅85英镑。1971年X光扫描发现内部经卷后,学者比对故宫档案确认其真实身份。2015年英国艺术基金曾提议归还,但受《1963年大英博物馆法》限制未果。2025年该像将借展上海博物馆,成为流失160年后首次回国亮相的永乐宫廷佛教艺术珍品。

文物描述

该造像为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宫廷御制铜鎏金佛像,馆藏编号 ‌1908,0420.4‌(图1),总高60.5厘米,宽42.9厘米,由佛像、莲座及火焰纹背光三部分构成‌23。核心特征如下: ‌形制‌:释迦牟尼结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右手下垂施触地印(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象征悟道时刻;螺发肉髻顶饰鎏金宝珠,面庞丰润含笑,双目垂视,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缘錾刻缠枝莲纹‌。 ‌结构细节‌:莲座饰连珠纹与锐角仰覆莲瓣,基座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背光为镂空火焰纹曼陀罗,镶嵌卷草纹与金刚杵浮雕‌。 ‌封藏‌:经X光扫描证实佛像内部中空,原存52卷藏文手抄经卷(含《四天王咒》等)及泥金梵咒,封板保存完好,经文至今未开封‌

历史背景

此像制作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值明成祖推行"多封众建"政策强化汉藏联系的关键期。为巩固对西藏的统治,永乐帝命宫廷造办处融合汉地青铜铸造技艺与藏式佛教符号,制作此类金铜佛像赏赐藏地高僧。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单尊造像需耗费白银万两,相当于3000石米粮,由汉藏工匠合作耗时两年完成。其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北京雍和宫造像体系,但现存完整永乐款释迦牟尼坐像全球仅两尊,另一尊为私人收藏,突显其稀缺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