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敦煌劫难‌:1900年藏经洞发现后,1907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以500卢比(约25英镑)购得包括此绣品在内的29箱文物,经印度运抵伦敦‌。 ‌身份误判‌:入藏大英博物馆初期被归类为“清代民俗画”,直至1930年代比对敦煌壁画构图,方确认为唐代遗珍‌。 ‌研究突破‌: 1980年X光扫描发现底层唐代题记残迹; 2020年修复直播揭示其使用“罗地绢”衬底,与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刺绣工艺一致‌。 ‌归还困境‌:英国援引《1963年大英博物馆法》拒绝归还,中方则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持续追索。目前该作定于2026年敦煌研究院联合大英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复原工程‌

文物描述

《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为唐代(约8世纪)大型绢本刺绣,高241厘米,宽159厘米,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最大佛教刺绣作品之一‌。画面主体为释迦牟尼立于莲花宝座,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左手执衣襟,身绕扁桃形鎏金纹背光,属典型灵鹫山说法场景。刺绣以深藏青丝线为主轴,以“勾勒填色”技法模仿水墨线条,佛像袒露右肩,衣褶自然垂落,莲座下方饰卷草纹与金刚杵浮雕。经显微分析,其底稿直接绘于绢帛再施绣,局部使用捻金线点缀佛光,五尊佛像(主佛+四协侍)布局严谨,背光外侧火焰纹层叠如虹‌

历史背景

此作诞生于盛唐佛教艺术鼎盛期。公元7-8世纪,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枢纽,融合中原工笔技法与印度笈多王朝佛像仪轨(如掌心法轮标记、扁桃形背光)‌。其艺术特征反映两大时代脉络: ‌政治需求‌:武则天时期(690-705年)推崇佛教巩固统治,敦煌莫高窟扩建需大量经幡绣像,此作可能是皇家供养的“功德绣”‌14。 ‌技术突破‌:唐代刺绣从实用品升华为艺术品,采用“平金打籽”与“退晕配色”工艺,佛像面部以丝线逐层堆叠呈现立体感,与同期天龙山石窟彩绘石雕(如第21窟释迦坐像)共享“丰颊垂目”的审美范式‌。 现存同类唐代巨幅刺绣全球仅3件(另两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此作因尺寸最大、保存最完整,被誉为“丝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