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人像空心画像砖柱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近代流散路径‌ ‌出土时间‌:清末至民国初期(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盗墓猖獗流出周口/许昌墓葬‌。 ‌流入英国‌:1942年由伦敦古董商‌约翰·斯帕克斯公司‌购得,经英国艺术基金会(The Art Fund)资助入藏大英博物馆‌。 ‌身份误读‌:长期被标注为“郑州出土”,2018年后经纹饰系统比对才修正为豫中南地区‌。 ‌当代归属争议‌ ‌文化意义‌:河南博物院仅存2件同类砖柱,凸显海外孤品的稀缺性‌。 ‌追索困境‌:英国援引《1963年大英博物馆法》拒绝返还,而中国2025年新《文物保护法》确立流失文物永久追索权,此柱成中英文物博弈典型案例‌。 ‌公众行动‌:河南籍博主刘文超在大英博物馆以方言解说此柱,掀起“文物思乡”舆论潮,并筹拍短剧呼吁回归‌

文物描述

‌形制结构‌ 通高 ‌114厘米‌,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陶塑人像‌:头部硕大近身宽,面戴狰狞面具(前额横纵刻线交汇,颏下阴刻胡须),双目凸出,双臂刻羽翼纹,双腿蜷曲骑坐柱顶,头顶有椭圆形孔洞(疑为连接构件)‌。 ‌下部砖柱‌:仿木楹柱结构,分栌斗式柱头、长方柱身及覆斗形柱础。柱头正面模印‌双龙衔尾纹‌,辅以菱形乳丁边饰;侧面饰飞鸟纹。 局部残留白灰痕,推测原为彩绘‌。 ‌功能属性‌ 属墓室承重与装饰复合构件,人像为“欺头”(存亡者魂魄的载体),兼具镇墓辟邪的宗教功能‌。 空心结构减轻自重,契合汉代厚葬习俗中大型画像砖墓的建造需求‌

历史背景

时空定位‌ ‌年代‌: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依据纹饰风格比对中原同期墓葬(如郑州新通桥画像砖墓)‌。 ‌产地‌:非最初误判的郑州,而是‌河南周口、许昌一带‌(该区域密集出土同类型画像砖,纹饰高度匹配)‌。 ‌工艺‌:模印阳纹与陶塑结合的复合技法,体现汉代陶工对生死观念的具象化表达‌。 ‌文化隐喻‌ 人像狰狞面具象征“方相氏”(驱疫避邪之神),羽翼纹暗示引魂升天的巫觋职能,与《周礼》记载的丧仪传统呼应‌。 双龙衔尾纹代表阴阳循环,飞鸟纹隐喻仙界使者,整体构建“护魂—升仙”的死后世界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