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辽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这组罗汉像原藏于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总计16尊,在1912年民国初年的动荡中被盗运出境。德国古董商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在北京发现一尊罗汉像后,追踪至易县,却发现洞内造像已被当地村民和外国商人联合盗卖。由于山路险峻,部分罗汉在运输中摔碎,现存世仅11尊,分散于欧美日等国的顶级博物馆
文物描述
坐像高约103厘米,真人大小,通体施三彩釉(以绿、褐、白为主),双手结禅定印,眉头微蹙目视前方。其面部刻画极为写实:前额突出、长眉垂耳,袈裟褶皱自然流畅,底座为分离式岩石造型,整体既具禅意又充满人性化表现
历史背景
这批造像烧造于辽宋时期(约10-12世纪),采用空心陶胎挂釉工艺,可能为躲避战乱或灭佛运动被藏于山洞。康熙六年(1667年)曾由民间重修,雍正时因位于清西陵保护区而鲜为人知,直至民国初年被盗才震惊世界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