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家钟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泉屋博古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9xxxx8706
流失过程
清末经古董商流出,1903年由住友春翠从中国购得,与陈介祺旧藏编钟同批入藏(含“𠫑氏编钟”等)
文物描述
钟体呈合瓦式结构,顶部设桥形钮便于悬挂,舞部(顶部)饰双头龙纹,钲部(中部)排列圆乳状枚(共36枚),篆带(枚间区域)以斜角龙纹填充,鼓部(敲击区)饰蟠螭纹,钲部铸铭文12字:“楚公家自铸锡钟,孙孙子子其永宝”,宣告楚公家(即熊咢)铸钟以祭祖祈福,祈愿子孙永保此器。泉屋藏三件铭文布局一致,但1998年陕西扶风出土的一件铭文末尾增阳文“用”字,且带阳线方格框,为孤例。通高约31.7厘米(最高者),重量未公开,属中型编钟,音域覆盖西周雅乐常用音阶。
历史背景
学界普遍认为“楚公家”即《史记·楚世家》中的熊咢(在位约前799-前791年),为西周晚期楚国君主,陕西扶风窖藏出土的楚公家钟证实,西周晚期晋国(晋穆侯墓区)与楚国已有礼器往来,将两国交往史从春秋提前至西周。铭文记载楚公家用四方首领进贡的“赤铜九万钧”铸钟,用于祭祀先祖与宴飨,彰显楚国掌控长江铜矿资源的实力。编钟作为西周礼乐制度核心,楚公自铸钟突破周王室垄断,反映楚国独立于中原的政权意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