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像底座(刻供养人名)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北朝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其流失多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经盗掘或文物贩子转售至欧美及日本博物馆
文物描述
典型底座呈长方形或梯形(长30-50厘米),青石或汉白玉材质,正面中央刻香炉,两侧浮雕双狮或力士托举,边缘阴刻供养人姓名及发愿文,如北齐天保九年像底座铭文达258字79。部分底座侧面饰联珠纹或忍冬纹,体现鲜卑族与汉文化融合的装饰风格
历史背景
此类底座盛行于北魏至北齐(386-577年),源于“造像题记”习俗,《魏书》载“刻石纪功,以彰德行”,信徒通过题名积累功德1114。其形制演变反映佛教本土化进程:北魏多化生童子托炉,东魏新增双狮护法,北齐则出现力士与供养人组合,体现政权更迭下的宗教艺术转型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