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侍女陶俑(峨髻广袖)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其流失集中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盗掘后由卢芹斋等文物贩子转售至欧美
文物描述
典型器物高50-80厘米,红陶或灰陶胎施彩绘,峨髻高耸如层云叠嶂,广袖长裙曳地,肩披帔帛随风飘动。面部丰润施朱粉,细目樱唇,双手多交叠于腹前持帕或捧物。衣纹通过阴刻线表现丝绸垂感,如西安韩森寨出土组俑中可见袒胸窄襦与齐胸裙的典型盛唐搭配
历史背景
此类陶俑盛行于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56年),《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随葬90件明器,峨髻造型受中亚粟特服饰影响,广袖设计则融合南朝“吴带当风”审美。安史之乱后厚葬禁令使制作工艺衰落,但敦煌壁画仍延续其服饰特征至晚唐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