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人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其流失集中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经盗掘后由卢芹斋等文物贩子转售至欧美
文物描述
典型胡人俑高30-70厘米,分三彩与彩绘两类。三彩俑以黄、绿、白釉为主,如河南博物院藏牵马胡俑(高63厘米)头戴毡帽,身着翻领紫红袍,腰挂行囊,双手作执缰状18;彩绘俑则红陶施朱粉,深目高鼻络腮胡,如朝阳出土陶俑穿窄袖长袍配套裤,再现丝路商人形象417。部分骑马俑还配有猎犬、骆驼等组合造型
历史背景
此类俑盛行于高宗至玄宗时期(650-756年),反映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六典》载胡人可任文吏武将620,俑像职业涵盖商贾(牵驼俑)、农夫(执犁俑)、猎手(骑马射猎俑)等。安史之乱后,随着丝绸之路衰落,胡人俑制作逐渐减少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