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格乳纹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泉屋博古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9xxxx8706
流失过程
购于1931年,早于侵华战争,但属日本资本利用中国文物监管真空期进行的“劫掠性收藏”。
文物描述
通高21厘米,耳间距25.8厘米,方座长14.6厘米,重约8千克(与同类器参考推定),侈口鼓腹,双兽首环耳带垂珥,圈足下接方形底座,强化庄重感。腹部满饰菱格乳钉纹,以凸起乳钉为节点构成菱形网格,乳钉尖锐密集,保留商末风格;菱格内填云雷地纹,体现周初纹样过渡特征。圈足饰连珠纹与夔龙纹带,方座四壁饰兽面纹,足部点缀蕉叶纹。器内底铸铭文“伯作彝”三字,表明为“伯”氏宗族祭祀用器。
历史背景
日本学界称“斜格乳钉纹”(斜格子文),中国学者多称“菱格乳钉纹”,争议源于网格角度解读差异,乳钉功能存疑:或为固定器盖的支点(虽此簋无盖),或纯为祭祀符号。此簋以菱格锁住时空,乳钉叩问丰年,其方座承载的不仅是黍稷馨香,更是西周“颁爵制”下“伯”氏权柄的物化象征。从晋南黄土到京都展柜,三千年烟云未散,唯留铜绿斑驳,默诉宗庙中曾回荡的礼乐韶音。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