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蟠螭纹铜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该馆藏中国铜镜可能通过20世纪初文物贩运网络流入,与卢芹斋等古董商的跨国交易直接相关。据国博研究员霍宏伟调查,宾大博物馆在1930年代系统性收购东亚文物时,部分战国铜镜以“私人收藏”名义入藏,其原始出土地信息多已缺失
文物描述
典型战国蟠螭纹铜镜直径15-20厘米,圆形镜面配三弦钮或镂空钮(如故宫藏19.3厘米镜钮座带三组镂空花纹)。镜背分层装饰:地纹为细密云雷纹或涡纹,主纹以浅浮雕技法呈现三至四条蟠螭,螭身作S形缠绕,头部张口露齿,独角前伸,尾部内卷形成动态韵律。部分镜缘施素卷边或凹面环带纹,铸造工艺采用高锡青铜(铜锡比约82:14),通过失蜡法实现0.8毫米精度的纹饰突起
历史背景
蟠螭纹镜兴起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青铜器从礼器转向日用品的标志性产物。其纹样承袭商周青铜器上的螭龙母题,但简化了繁复的礼器特征,转而强调线条的流动感,反映战国贵族对“轻巧华美”的审美追求。至西汉初期,此类铜镜融入铭文带(如“愁思悲,愿见忠”),成为社会情感表达的载体。宾大所藏标本的流失,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文物通过殖民考古、盗掘和商业渠道大规模外流的历史创伤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