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佛立像残躯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1920年代,日本山中商会将河北响堂山石窟盗凿的佛立像残躯转售美国古董商卢芹斋,后以"佛教艺术研究"名义入藏宾大博物馆,其具体盗凿位置经学者比对确认为南响堂般若洞中心柱
文物描述
该残躯为石灰岩质地,残高约42厘米,身着通肩袈裟,衣纹以阴刻线简练表现,胸部平坦而腹部微隆,右臂下垂提袈裟衣角(左手及双足残缺)。袈裟表面残留朱红彩绘与金箔痕迹,衣薄贴体如"曹衣出水",双腿轮廓隐现,体现北齐天平年间(534-537年)受印度笈多艺术影响的典型风格
历史背景
北齐文宣帝高洋崇佛,敕建响堂山石窟期间(550-559年),佛像融合鲜卑审美与南朝技法,形成"丰颐内敛"的新风。此残躯原属皇家供养像,后遭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灭佛运动破坏,其"薄衣贴体"风格直接影响隋唐造像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