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经幢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日本山中商会将河北等地寺院唐代经幢盗凿分解,通过卢芹斋等古董商转售美国,宾大博物馆以"宗教艺术研究"名义收藏,其原属地信息多已遗失
文物描述
典型唐代经幢为石灰岩质,通高5-9米,呈八角柱形,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座雕覆莲纹与力士像,幢身八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供养人题记,字体遒劲;幢顶作攒尖式,檐角悬铃,顶部宝珠已佚。现存松江唐经幢(859年)保留18级雕刻,包括盘龙束腰、菩萨壶门、四天王像等,展现唐代"密体线刻"技法
历史背景
经幢肇始于初唐永淳年间(682年),盛于中晚唐密宗流行时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宣称"幢影映身即消罪业",促使其广建於寺院要道。河北邢州十六面经幢(762年)反映安史之乱后祈求和平的宗教需求,而上海松江经幢(859年)则见证江南佛教艺术本土化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