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良渚文化七层玉琮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新石器时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推测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良渚文化核心区),20 世纪初因盗掘流出中国,经上海古董商转售至欧洲,是良渚文化玉琮早期流散海外的重要实例

文物描述

1. 尺寸规格:高 15.8 厘米,上宽 8.2 厘米,下宽 8.5 厘米,孔径 5 厘米,整体呈方柱体,外方内圆,分七节,每节以横槽分隔,上下端平整; 2. 纹饰特征:每节四角饰简化神人兽面纹(“神徽”),神人面以阴刻线勾勒双眼与阔嘴,兽面以两个凸起的椭圆形眼球为核心,周围刻细密回纹,纹饰仅存轮廓,体现晚期简化特征; 3. 工艺细节:方柱体边角打磨成圆弧状,孔径由两端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的螺旋纹,表面有少量解玉砂残留,沁斑沿纹理分布; 4. 保存状况:整体完整无缺,无断裂,边角略有磨损,沁色自然,纹饰因长期埋藏略有模糊,但 “神徽” 轮廓可辨。

历史背景

良渚文化晚期(约公元前 2500 年),社会分化加剧,宗教祭祀活动频繁,玉琮作为 “通神法器” 成为权力核心象征。此件玉琮的简化纹饰与浙江反山遗址晚期玉琮特征一致,反映神徽符号的 “程式化” 传播,印证了良渚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