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砂岩佛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7643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程

文物描述

北魏时期的砂岩石佛像,高达‌363.6厘米‌,原供奉于河北逐县永乐村东祥寺,现藏于日本大仓集吉馆。此佛像背光制作精良,特征鲜明,拥有涡卷式发髻、‌U形宽扁衣纹‌、出水式架裟及燕尾式开衩,宽额丰颐,造型古拙。因碑身刻有桓姓供养人名,得名桓氏一族造像,桓姓源自乌桓族附魏后改姓,推测此佛像约制作于494年迁洛之后,是单尊造像中较为高大的艺术品。

历史背景

这尊北魏砂岩佛坐像制作于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的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后,属于北魏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其风格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本土审美,佛像的涡卷式发髻、U形宽扁衣纹和出水式袈裟等特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佛教艺术的本土化演变。背光制作精良,宽额丰颐的造型既保留了早期佛教造像的古拙感,又体现出向秀骨清像风格的过渡。作为单尊造像中尺寸较大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北魏佛教的兴盛,也是研究当时民族融合(如桓氏乌桓族供养人)与宗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