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观音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7643
流失过程
宋代木雕观音造像因材质易损且佛教艺术发展变化,在宋代后期已较少制作,现存多为辽代作品。部分精品在明清时期可能通过不平等条约、盗掘或走私流出海外。
文物描述
木自在观音坐像是宋代木雕佛像的杰出代表,高34厘米,由整木雕刻而成。观音面容慈善祥和,细眼微眯,展现出深思的神态。其上身赤裸,细腰丰臂,柔若无骨,胸饰璎珞,肩披帛带,下身着裤,呈半跏跌坐姿。此像宽胸细腰,面部丰润,既有唐代观音像的遗风,又融入了宋代世俗的审美情趣,观音形象写实,宛如现实中的贵妇。整体雕刻工艺精湛,是宋代木雕艺术的佳作。
历史背景
这件宋代木雕观音坐像(高34厘米)反映了11-13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转型。北宋时期,随着禅宗兴起和市民文化繁荣,观音造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的刚健风格,呈现出本土化的女性特征。其半跏趺坐姿源自唐代"自在观音"传统,而丰润的面容、细腻的衣纹和拟人化的神态,则体现了宋代"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此类小型木雕多为民间佛龛供奉所用,采用香樟木雕刻后施矿物彩绘,现存完整品稀少,是研究宋代佛教艺术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