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敦煌绢画《水月观音》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五代十国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1900 年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08 年被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藏经洞盗掘后带往欧洲,1930 年代入藏吉美博物馆,是敦煌藏经洞流失文物中极具代表性的佛教绘画珍品
文物描述
1. 尺寸规格:纵约 140 厘米,横约 70 厘米,为单幅立式幡画,边缘有穿绳孔(原用于洞窟悬挂供养);
2. 纹饰特征:画面核心为水月观音,头冠饰化佛,唇上有 “蝌蚪胡”,身着红帔绿裙,饰璎珞珠宝;背景为圆月、水中岩石、细竹、棕榈及游鸭,整体构成 “水月禅境”;
3. 工艺细节:人物以铁线描勾勒衣纹,面部用 “凹凸晕染法” 表现立体感,矿物颜料色彩稳定,金箔点缀处虽有磨损仍显光泽,绢本质地坚韧,边缘略有残损但主体完好;
4. 保存状况:绢面整体平整,无大面积破损,颜料褪色轻微,金箔残迹清晰,背景墨色晕染自然,是藏经洞流出绢画中保存最完好的作品之一。
历史背景
佛教传播:五代时期,佛教在敦煌地区广泛传播,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圣地,吸引了众多的画师和工匠前来创作,水月观音图作为当时流行的佛教题材之一,被大量绘制在洞窟壁画和绢画上。
文化交流: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一时期的水月观音绢画既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又融合了西域等地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