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形玉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商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板状体玉鱼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形成直条形、弧状形、扁圆形三类基本形制 。直条形玉鱼口部多有横向穿孔,背鳍以阴刻网格纹装饰,弧状玉鱼常与璜形制结合,尾端分叉且嘴部带悬挂孔 。妇好墓出土的75件玉鱼中,标本M5:1103采用"臣"字眼造型并保留红山文化钻孔工艺 西周时期出现璜形鱼身玉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玉鱼形佩(长10cm)具有大圆眼、分叉尾等特征,背鳍细斜线填充工艺成为时代标志。丧葬习俗中,大型墓葬常在棺椁周围悬挂数十件玉鱼,陕西张家坡西周墓群曾集中出土玉鱼21件。
历史背景
鱼形玉佩是以鱼类为造型的古代玉器装饰物,其发展贯穿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早期鱼形玉佩多为单体直条形或弧状璜形,商周时期形成背鳍、腹鳍等解剖细节雕刻传统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鱼形盒玉佩采用子母口扣合设计,内部中空且表面抛光精细,同时期玉佩组合中出现了鱼与荷叶、莲蓬的共生纹样。元明清时期纹样体系进一步丰富,清代白玉双鱼佩通过鲶鱼纹与蝙蝠纹组合表达“年年有余”寓意 ,透雕双鱼纹圆形玉佩则运用佛教八吉祥元素强化装饰性 。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