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迦叶头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魏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原属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莲花洞(北魏洞窟),20 世纪 30 年代被中外文物贩子联合盗凿(头部与身体分离),经非法走私转售至欧洲,1940 年代入藏吉美博物馆,是龙门石窟被盗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文物描述
1. 尺寸:高约 40 厘米,仅存头部(颈部有明显盗凿断裂痕迹);
2. 造型:迦叶作老年比丘相,额头布满深刻皱纹,眉骨突出,眼窝深陷,鼻梁高挺,嘴唇微薄,下颌内收,面部肌肉紧绷,呈现 “饱经风霜的苦行僧” 神态;
3. 细节:头发呈螺髻状,顶部略残,双耳肥大(佛教 “福相” 特征),眼部微阖,目光下视,透着修行者的虔诚与沉静;
4. 保存:石质坚硬,表面因风化略有磨损,盗凿处边缘粗糙,残留少量红、黑彩绘(推测原面部施妆)。
历史背景
北魏是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峰期,莲花洞作为北魏晚期洞窟,造像风格已摆脱早期 “犍陀罗” 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 “中原本土化” 特征。此迦叶头像与莲花洞主佛、菩萨像风格统一,印证了北魏 “皇家造像” 与 “民间信仰” 的结合 —— 既体现皇室对佛教的扶持(洞窟规模宏大),又通过 “苦行僧” 形象贴近普通信众的修行认知。安史之乱后,龙门石窟造像逐渐式微,此像成为北魏佛教艺术巅峰期的缩影。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