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灰岩观音立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北朝至唐朝期间,中国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导致大量佛教造像被毁或流失。例如,唐武宗“会昌法难”(845年)期间,佛教受到严重打击,许多造像被拆除或熔毁。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头梳高髻,戴宝冠(如“卷云捧月”式圆形宝饰),面相丰满圆润,鼻梁直挺,双眉弯曲似柳叶,双眼微合,嘴角含笑,表情慈祥端庄。
服饰细节:上身袒露,斜披络腋,肩绕帔帛,天衣环绕至右手后垂于台上;下着贴身羊肠大裙,裙上有朱、青、绿等色彩,紧贴双腿衣纹呈“曹衣出水”之遗韵;腰间束带,戴颈饰、臂钏及腕钏。
姿态与比例:身姿婀娜,略呈S型,赤足立于仰莲台上,下方方形台座或有刻字(惜字迹模糊)。整体比例协调,肌肉线条流畅,体现唐代写实与写意结合的艺术风格。
历史背景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黄金时期,观音立像的创作与流行反映了以下背景:
宗教繁荣:唐朝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信仰广泛普及,建寺造像之风盛行。
艺术成熟:唐代造像摆脱北朝的粗犷风格,转向丰满圆润、自信成熟的审美。观音立像常以女性形象为原型,体现慈爱温和的特质,如“东方美神”的微笑表情与S型体态,彰显盛唐气象。
社会需求:观音菩萨因“救苦救难”的信仰内涵,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造像题材之一,其形象从宫廷到民间均有广泛传播。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