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唐代三彩仕女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文物因战乱、经济困境及国际古董市场活跃而大量外流。三彩仕女俑作为唐代贵族墓葬的典型随葬品,成为盗掘目标。例如,1965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县叶家堡乡的三彩女骑马俑(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若未及时保护,极可能在此期间流失海外。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 女俑:多呈端坐姿态,头戴鸟状冠或球形髻,眉眼以墨笔勾勒,朱唇勾勒,仪态端庄丰腴。身着半臂短襦与柿蒂纹长裙,外披帛巾,足蹬云履。手持鸟类或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彩女坐俑,手中持小鸟,与同期墓葬壁画中贵族妇女形象相呼应。 骑马俑:如甘肃省博物馆藏三彩女骑马俑,通高36.3厘米,采用白陶胎施四色釉彩,塑造了一位挽高髻、着短袖衫长裤的仕女悠然骑乘白马的场景。马匹造型昂首直立,墨绘辔饰精致,踏板设计稳健,展现出唐代三彩陶俑高超的造型技艺。 工艺技术: 釉料配方创新:在传统铅釉中加入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使釉色呈现黄、绿、白三色混合效果,间施珍珠纹等装饰。 烧造技法:采用二次烧成法,胎质坚密、施釉均匀,釉面流淌自然形成斑斓效果。柿蒂纹等纹饰采用模印压花技法,裙褶数量、发髻样式存在规范化特征,印证唐代三彩明器生产的标准化流程。

历史背景

宗教与丧葬文化 唐代佛教盛行,但三彩仕女俑属于世俗随葬明器,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贵族墓葬中大量使用三彩俑,旨在再现生前生活场景,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有荣华富贵。 社会审美与女性地位 唐代以丰腴为美,仕女俑造型丰腴端庄,面部浑圆丰满,发式多样(如螺髻、凤髻),反映了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审美风尚的变迁。例如,三彩女骑马俑中女性着男装骑马的形象,印证了唐代女性参与游猎活动的社会风尚。 陶瓷工艺发展 唐代冶金技术进步,工匠通过添加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实现釉色突破,形成黄、绿、白三色为主的釉彩。洛阳巩县窑是主要烧造地,采用二次烧成法:先以高岭土塑形素烧,再施铅釉二次焙烧,釉面流淌自然形成斑斓效果。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