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汉代釉陶楼阁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汉代墓葬中釉陶楼阁作为重要随葬品,常成为盗墓者的目标。例如,陕西潼关县吊桥镇汉墓出土的东汉绿釉陶楼,若未得到及时保护,极可能在此期间流失。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釉陶楼阁多为仿木建筑模型,由台基、门楼和楼阁组成。例如,河北省阜城县桑庄汉墓出土的绿釉陶楼,通高216厘米、基座边长82.8厘米,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各层门窗、屋脊、栏杆等部位都塑有各种花纹、俑鸟等,外观既稳定又富有变化。 纹饰与工艺:釉陶楼阁采用低温铅釉工艺,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以铜为主要着色剂,经过700℃的氧化焰焙烧后,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极富装饰感。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东汉绿釉陶楼,采用红陶胎施绿釉工艺,主体为三层楼阁式结构,庑殿顶正脊中央饰有对鸟造型,建筑逐层收分,外观高耸挺拔。 功能与用途:釉陶楼阁主要用于墓葬中的随葬品,旨在再现墓主人生前的居住环境。同时,釉陶楼阁的造型和纹饰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内涵,如“仙人好楼居”的宗教思想、事死如事生的行孝观念等。

历史背景

建筑技术的发展:汉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人们营造高大建筑的热情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秦汉时期流行高台建筑,至东汉时期逐渐发展为楼阁建筑,釉陶楼阁作为微缩模型,反映了这一建筑技术的演变。 丧葬文化的转变:汉代人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釉陶楼阁作为墓葬礼仪用品(明器),旨在再现墓主人生前的居住环境,体现了汉代人对生死观念的理解。 社会经济的繁荣: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发展迅速,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大型塔楼。釉陶楼阁的流行,既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汉代人追求奢华生活的体现。 宗教思想的影响:汉代以来,修仙、升仙及死后成仙的想象开始大行其道。釉陶楼阁作为高楼形象,被视为招引神仙、接近神仙的工具,寄托了古人死后成仙的宗教愿望。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